为了深化“先富脑袋再富口袋”的观念,发挥教育在乡村振兴中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助力实现乡村振兴。近日,红足一1世66814志愿服务队伍赴义和村开展为期三周脱贫地区乡村教育,深入对话留守儿童,助力乡村小学教育振兴的实践活动。
7.11日早,红足一1世66814副院长刘海涛等老师、驻村干部、学生家长及教科院的志愿学子们共同参与“三下乡”暑期课堂开班仪式。校领导深刻关切义和村教育发展,家长们也对这次活动满是期待。
“老师好!”这是我们进入教室听到的第一句话,义和村的孩子们已经早早在等待新老师们的到来。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我们熟悉了班级的情况,班级一共19位同学,都是大班毕业的孩子,未来我们的课程内容主要围绕语文,数学,美术,体育,主题教育展开,旨在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意识,加强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高尚爱国主义情怀,为日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乡村教育模式有其身特点:小班小校全科化,教育抚育一体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各科全面发展,语文课以识字,拼音为主,通过文字让他们感知身边事物,学会和同学之间友好沟通,彼此帮助。数学课以算数为主,培养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让他们主题教育课上,我们共同分享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交流疫情期间保护自己的小妙招……美术课任由他们天马行空的创造,描绘他们眼中的大千世界,我也观察到他们的画中父母现的频率很高,孩子们说,“这是我画的妈妈,我很想她,我希望她能回来陪我。”孩子们会叫我们“老师妈妈”,他们把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老师们的身上,这也就意味着乡村教师任务具有多重性,教育抚养都要兼顾。正如每天中午我们会给孩子们打饭,哄孩子们入睡,给女同学扎小辫,课余时间我们则是他们忠实的倾听者,听他们的快乐事,倾听并调解孩子们之间的摩擦,听他们倾诉对父母的思念……
我们不是他们真正的老师,也许不能像学校老师一样去教他们考出优异的成绩,但我们都有一颗热忱的心去给予他们更多关爱,帮助他们书写自己的未来。在他们的父母忙于工作的时候,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助力之一。在教学和相处过程中,志愿者们深感乡村教师的不易,班级部分孩子家庭情况特殊,导致性格孤僻,不愿沟通,学业进度也比其他同学慢,刚开始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也手足无措,但在后来的相处过程中,慢慢的向彼此打开了心扉,一起沟通,一起学习,我们和义和村的十九名孩子们亦师亦友,在为期三周的教学和相处中,我们共同成长。
为了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我们也向家长了解了他们的在家情况,并询问了对“七彩课堂”开展的意见和建议,一位奶奶表示“年龄大了只能是管住吃喝,暑假在家,孩子要不就疯跑,要不就看电视。”对于七彩课堂活动的开展,家长们很支持,也很欢迎我们的到来,一位家长表示,“孩子在家不学习,也很孤单,来这儿上课既能学到知识,也能和同学一起玩,挺好。”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乡村振兴,教育先行。乡村教育始终是社会热点话题之一,本次“七彩课堂”开展遵循了“小班小班小校全科化,教育抚育一体化”的乡村教育模式,教科学子积极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不仅展现了学子们的风采和专业素养,也为乡村教育振兴发了一份自己的光,散了一份自己的热,共同去点亮未来乡村教育的熠熠星光。(通讯员;刘海涛 邢金卫;初审人:聂辉)
终审人:宋德如